《狂飙》的余温还未完全褪去。
各界依然在讨论着《狂飙》这部剧以及这部剧的演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先是吴彤的新综艺《我们的客栈》路透曝出了老默和唐小虎的视频和照片,也就是冯兵和孙岩,在热度面前,吴彤从未缺席,而常驻嘉宾张杰更是模仿起高启强走路。
然后周杰发文夸赞张颂文,说道张颂文火了自己特别高兴,因为终于能够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了。但同时一句话却引起了巨大争议,他直言“广东人通常比内地人聪明,他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依然是那个口无遮掩什么话都敢说的周杰,但是这样一番话不管如何都会引起巨大争议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而另一边知名大V司马南也是点评着《狂飙》。对于剧中黑社会的描述,也是引起了他的担心。
司马南说道,《狂飙》中的黑社会老大塑造得非常真实,高启强的内心活动,外部表现一切都很合理,而且演员演得又好很平和,甚至是个温润的有修养的男人,这个黑社会老大还忠实于爱情,充满悲悯的情怀,对小人物很有同情心,相当励志。
可以说这个黑老大就是大众所说的“完美男人”。以至于观众纷纷开始膜拜起高启强了。
但毕竟是黑恶分子,即使再完美,手上也是沾满了血,也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比起那些恶行,这些完美人设简直不堪一击,可是依然受到追捧,显然是有着问题的。
而这也就是司马南所担心的。
“会不会产生一个负面的传播效应,学习他,不讨厌他,接受他理解他,乃至在某些方面模仿他”。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主创人员并不是想要表达这样的想法,可是不可避免一些年轻观众的效仿,还有一些观众的学习、怜悯、同情。一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事实就是如此,观众对高启强讨厌不起来,对他有着怜悯和同情。
而这也是曾经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受到影响,所以呼吁下架的原因。
在该剧中的确对反派人物的描述太过正面化,甚至被一些观众认为在美化犯罪。
对于《狂飙》中的问题,司马南说道: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舞台戏剧,正面人物不能被负面人物压过去,一个是邪,一个是正,邪不能压正,正要压邪。”
“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总要有个平衡,就是新时期的文艺观也是要明辨是非的,舞台上的大部分应该给正面人物或者给基本群众,你把一个反面人物塑造太闪光了,这个和主流价值观不相符。”
在《狂飙》中对正面人物得描述确实有限,尤其对警方破案的过程极其简略,过于简单化了,也就是说弱化了警察、工作组的能力,更是减少了受害者所遭受黑恶势力欺压的讲述。
最终观众就是并不同情无辜受害者,反倒是同情起黑恶势力来了。
而这不仅仅发生在《狂飙》中,而是很多影视作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如今,影视创作者应该坚守着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底线,所拍摄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应该符合主流价值取向,宣扬正能量,而不是公然唱反调,或者为了博取收视和播放,故意制造各种戏剧冲突,那么这样的影视作品是无法成为经典的。
就譬如最近刚刚收官的年代剧《我们的日子》,作为一部年代剧,却在中后期加入了大量狗血烂俗的情节,毁三观的内容,这样的一部剧所宣扬的并不是青春的美好,而是青春的狗血残酷。
实际上就如司马南所言,负面的东西讲述的太多了,导致正面的就黯淡无光的,对于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风气并不太好。
当然《我们的日子》也是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口碑评分一跌再跌,已经很难成为像《人世间》那样的爆款了。
虽然司马南对《狂飙》中黑社会以及黑老大的描述提出了质疑,但同时也对张颂文的表演做出了高度评价。
他直言,特别欣赏男一号演员,真是演得好,一点表演痕迹都没有,内心体验相当充实,这不就是斯坦拉夫斯基体系吗,这不就是举手投足强烈内心体验。
另外同时夸赞了张颂文在电影《革命者》中的精彩表演,说道他将李大钊诠释得很好。
而所谓“的斯坦拉夫斯基体系”,作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通过“移情——共鸣”的模式,让演员通过情感间接体现剧作思想,制造逼真的生活幻觉。
说白了,就是让演员真正投入到作品中、表演中,达到“无我之境”,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打动观众,将观众也代入作品中,从而引起共鸣、共情,显然张颂文老师做到了,以至于观众纷纷说道“建议查查张颂文,他不像演的”。
有着如此功力,离不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在早年他什么工作都做过,而在正式进入演艺圈后,也是演过各种小角色小人物,虽然没有像今天这般大火,但是却让他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无拘无束的生活,得以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之对表演的钻研,最终方才有了如今的高启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戏。
大器晚成的张颂文再次证明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和热爱,终究可以得到一定回报的。
不可否认《狂飙》的爆火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但是正如司马南所说该剧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是需要深思的,需要冷静对待的。毕竟当一部作品拍出来后,不再只是属于主创方的了,而是要考虑到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