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这两天,香港名媛蔡天凤碎尸案内情细节曝光,受害人前夫一家被控联合谋杀、协助藏匿罪证。凶手一家为霸占财产狠心杀害从前家属的冷血动机,以及肢解烹煮尸体的凶残作案手法,都让广大网友不寒而栗,引发全网热讨。
(资料图片)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两天,一部同样发生在香港,案情同样涉及亲属间房产纠纷,作案手法竟也出奇一致的高口碑悬疑犯罪新片——《正义回廊》也释出了资源,电影照进现实,让人唏嘘也有良多思考。
这部“十八禁”的大尺度香港罪案片,根据2013年香港真实发生,并轰动社会的“逆子弑亲案”改编,是新人导演何爵天的首部长片,由《踏血寻梅》导演翁子光担任监制。
片子成本不高,只有1000万港币,没啥大明星参演,调性偏严肃、小众,并非娱乐向的商业类型片。但去年10月在中国香港上映后,票房口碑一路走红,最终拿下4300万+港币票房,刷新了香港影史港产三级片的票房纪录,并收获了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等16项提名,成为夺奖最大热门,可以说是2022年最值得关注的“年度港片”之一。
影片故事涉及一宗耸人听闻的家庭谋杀案——
长年生活不顺、楼房断供被父母收回的中年失业男张显宗(杨伟伦 饰)联合友人唐文奇 (麦沛东 饰) 于寓所内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了毁尸灭迹,对尸体进行肢解、烹煮,手段相当残忍。
在此期间,凶手张显宗竟又化身“孝子”,主动在电视台发布寻亲启事,恳请全香港市民帮助他寻找失踪的父母。收获了一波社会同情后,他又主动自首,向警方供出了自己的帮手——智力不高、生活同样不顺的肥仔唐文奇。
但在案件进入法庭审讯程序后,曾对警方认罪的二人,皆否认谋杀罪名。
被控协同谋杀的唐文奇出庭自辩时,坚称不知情,也未参与谋杀案,否认一切指控,并以无辜、弱势的低能人士形象,试图博得法庭陪审团的同情。
在激烈的法庭辩论中,两位被告分别上演邪恶“天才”与无辜“白痴”的戏码,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审员也陷入对与错的正义思辨中......
影片内容涉及“奇案”和“律政”两大题材类型,前者聚焦危险人物和血腥剧情的真实-虚构关系,除了展示案件之凶残、骇人,更注重追踪、分析凶手“为何犯罪?”的多重原因,带着强烈的社会分析视野和人性挖掘的野心。
通过大量的插叙、倒叙,影片展示了两名凶手犯案前、犯案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极为“典型”的生活遭遇。
把主犯张显宗直接判定为一个毫无人性的反社会恶魔前,影片有意识地展现了他在犯案前的三组关于社会地位、亲情关系和心理性欲的生活切片——面试新工作却发现岗位被内定、父母留给自己的房产被要求过户给哥哥、试镜三级片演员想对着镜头展示自己。
结合后续庭审的自辩和律师辩论,观众可以得知,他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传统家庭,曾遭遇家庭暴力和严重的校园霸凌。
步入社会后,因未完成大学学业没能找到好工作;又因外形不佳、身材矮小(他将其归咎于小时候父亲禁止他打篮球),情感上也无陪伴抚慰。他把表姐当做性幻想对象,还想试镜色情片企图博关注,性格自卑又自恋,是一个被社会、家庭伤害过,性格扭曲的失败者、边缘人。
炒股亏钱、他唯一的房产被父母要求转到事业家庭稳定的哥哥名下,成了压垮他基本良知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他对双亲狠下杀手的直接动机。
从犯唐文奇外表憨厚、人格偏执,曾因感情纠葛吞药自杀,抢救回来后脑部受损、智力检测只有85(正常人一般在90-110分)。但与此同时,他也成功考取了二级会计证,有相关工作经验且执行能力不差。
因外形邋遢、呆头呆脑,唐文奇也是一个没有朋友的孤独者,只有张显宗与他亲近,他也非常信任张。活得憋屈的他,被张显宗教唆、共同实施谋杀,也非不可能之事。
在这里,影片透出了严肃的社会分析意识,一宗毛骨悚然的弑亲案,其实是一出酝酿已久、成因复杂的社会悲剧。但片子并没有像《踏血寻梅》和《一念无明》一样,完全沿着心理化的路线,继续细腻钻研其中的人性幽深和折射的社会议题,而是简明勾勒完凶手的大特征后,进入到下一个更具辐射广度的叙事空间——
由被告、警方、律师、相关亲属、媒体、陪审团组成的、众声喧哗的法庭。
和《毒舌律师》中善恶截然二分、几乎没有中间地带的法庭不同,《正义回廊》的法庭上,两名凶手(被告)的代理律师各事其主,为各自的利益而非法律大义而战;陪审团里,处在不同阶层、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男女老少观点交锋,几乎可以视作一个微缩的社会模型。
在这里,“价值”是中性的,情感道德与程序正义相互制衡,官司输赢与具体利益挂钩,“正义”是体系内部协商-角力的结果,法律的判决也不意味着绝对真相和无瑕的公义。
可以说,颠覆了银幕上传统、简单的是非价值观。
在人物们唇枪舌战、攻守易主之余,影片还带出了一个新的悬念点——
被控为谋杀帮凶的唐文奇,一个看起来非常弱势的傻仔,突然翻供。他到底有没有为了脱罪而说谎,存在分歧和疑惑的陪审团又会如何裁决?成为叙事的新动力。
换句话说,面对“人之常情”与“恻隐之心”,真相能否越辩越明?由“人”组成的法律能否做到真正的公义?也成为影片讨论的重点。
不单纯探求案件的某个绝对真相,不刻意导向让坏人伏法的人心所向结局,影片更想展示的,是法律制度与社会各方,给两位嫌疑人定罪的过程。
影片的视角在嫌犯、嫌犯亲属、律师、陪审团、记者等多方群体中来回切换,所有人物都在“正义回廊”间来回穿梭。主创尽可能公平、清晰地把所有想法展示出来,不管是发自某种切实的利益,还是源于某种扭曲的仇恨。
在片中,光是九人陪审团,就能分出好几个派系、阵营。有人持有传统的伦理观,怒斥杀害双亲的张显宗完全不值得同情;有人坚守无罪推定原则,认为“冤狱比放过真凶更加不公义”,呼吁大家理性断案。
面对唐文奇后来的翻案,陪审团也陷入了到底是倚重证据链推理,还是从“人之常情”考量的两难抉择。
“笨蛋就不能杀人了吗?”vs“他这么惨假如被定罪这一家就毁了”两句话一出,就很直白地道出了法与情之间的深刻纠葛。
被告律师动用各种话术、姿态,只为拿捏人心、获得陪审团的好感和信任;唐文奇姐姐声泪俱下、无不凄惨的陈诉;被告二人一位强装自负“天才”,一位化作卑微白痴的法庭自辩,配合影片舞台化的调度和布景,更是把“表演”的概念提到一个高度。
某种程度上,在这个“法庭舞台”,人人或许都是顺着自己剧本(价值观、生活视角、利益背景)开演的演员,谁的戏更能言之成理、征服观众(陪审团),其实就更有机会赢得“正义”的青睐。
这种让观点冲撞,让视角变换的处理,也让影片的群戏表演显得非常精彩。
律政题材里,形象通常刚正不阿的律师,在这部戏中,就生出了亦正亦邪的气质。他们可以在瞧不起,乃至厌恶代理人的情况下,在法庭上为其竭力辩护,这既是为了现实利益,也是出自专业素养,展示出律师职业本身的现实复杂性。
两位智力、能力看起来悬殊的“主犯”和“从犯”,随着法庭庭审的深入,地位对调,反讽感油然而生。
为了拿到口供,对犯人刑讯逼供的警方,更是完全落入被动,在法庭上四面楚歌、舆论上也受攻击,也是影片带有奚落感的一笔。
为了让占据重头的庭审戏不枯燥,影片采用了很多手法活跃场景,刺激节奏。
比如让陪审团“重回现场”,基于多种假设,再现凶手的布局、杀人现场。短至几分钟,乃至几十秒的证人发言,在舞台化的光影、布景的烘托下,也能产生更强的视觉表现力。
但是,反复跳回凶案现场,一遍又一遍地展示凶手杀死、分尸的血腥细节,可能会引起一些观众的生理不适。
在陈述案情、展示法庭辩驳的现实时空里,不断穿插主犯张显宗幻想自己是希特勒,又演绎色情片的“超现实”戏份,也显得比较生硬,有点为了说明人物变态、扭曲,把标签贴在脸上的意思。
这也中断了庭审戏份的连续性,突然跳成另一个时空画风,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没办法持续入戏。
影片把一宗反人伦人性、无法不让人愤慨的凶杀案,掰开了揉碎了,既展示凶手动杀心之前的弯弯绕绕,又细讲法庭定罪过程的多方拉锯,想表明的或许是唾弃罪恶、实现所谓“正义”,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两位犯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但细探其根源,也映照出诸多社会问题,从家庭到职场,从明着的暴力到隐形的歧视,都难辞其咎。
在法庭戏开始之前,唐文奇不富裕的姐姐花大钱聘请名律师,对这些精英低声下气、各种讨好,就明示理应人人都享有法律保障,其实都标好了价格、按金钱实力分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在庭审开场就被陪审员调笑。
庭上律师为了赢官司,可以巧舌如簧,煽完情开始说理;庭下警察可以为了口供虐待嫌犯。职业素养和社会正义,某种程度上,也是待价而沽的东西。
结尾,陪审团倒向“情”的裁决,也透露出人们追求真相、公义时的局限性。法理vs情理,谁又敢说客观公义能不被更直击人心的情感所影响?
这些摆在眼前的社会问题、观念冲突、风气导向与法情纠葛,就是《正义回廊》着力刻画的现实。
它在乎大的社会体系和法律制度是否公平正义;它也在乎各行业各色人等,是否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该有的功能,恰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在乎每个个体能否获得发声和辩驳的权利与保障,哪怕他们已是世俗意义上的罪大恶极。
做好了这些,正义与法律的距离才能无限接近乃至重合,让民众毛骨悚然的“奇案们”才有少发生、不发生的可能。
影片和最近内地上映的爆款港片《毒舌律师》一个思辨,一个酣爽,形成对照和呼应,并从一个更严肃的视角,展示了社会性的压抑与狂躁,提出了直捣深层弊病的诘问。能够震惊观众、刷新票房纪录,真不仅是因为摆在面上的尺度啊。
(文/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