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陈凯歌拍摄《霸王别姬》时,曾想找姜文演“楚霸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姜文外形霸气十足,演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了。
但他读完剧本后,却对陈凯歌说,霸王这个角色没有挑战性。
“我想演虞姬呀。”
姜文演虞姬,就像是鲁智深去演林黛玉,实在是太违和了。
可姜文没有在开玩笑。
他还有模有样地穿上戏服去试镜了,但呈现的效果,实在是辣眼睛。
最终,陈凯歌选定张丰毅演霸王,张国荣演虞姬,拍出了华语影史的一部经典。
姜文遗憾落选,却并不沮丧。
一年后,他也坐到了导演的位置上。
这之后,他走上了另一条,几乎所有人都不希望他走的路。
01、
当年姜文考上中央戏剧学院时,整个学校都在疯传:
“一个天才来了。”
因为他太特殊了。
荷尔蒙爆棚,特别爷们儿。
但硬汉的外表里,藏着一颗洞察一切的心。
他离经叛道,不循规蹈矩,一进入大学就是风云人物。
大学期间,学校要求学生每个星期,排一个生活观察类小品,姜文自编自导,几年里整出了200多个作品,创作能力惊呆所有人。
周围人评价道,他明明是来演戏的,但比导演系的还会导演,比编剧系的还会写。
毕业话剧上,他和一位女演员演一对夫妻,剧本上他称呼对方为“老伴儿”,实际表演时,他自作主张改成了“我说”。
小小的改动,让整部戏一下子生动起来,这也确立了姜文独特的电影语言风格。
但演员还是要以演戏为主,毕业后,姜文迎来了影视话剧三个领域的爆发。
80年代初,影坛流行着一句话,“想红就去拍谢晋的电影”,姜文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典型。
他刚毕业就去拍了谢晋的《芙蓉镇》,还和大他8岁,当时是电影一姐的刘晓庆因戏生情,谈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随后第五代导演崛起,张艺谋是其中的佼佼者,姜文很快成为了张艺谋的御用男主角,拍摄了他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
之后又合作了《有话好好说》,要不是他自己野心太大,之后老谋子拍戏,还会找他。
到了90年代,姜文又和另一位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合作了《大太监李莲英》,他一个硬汉,演了个大宦官。
这部戏成功后给了姜文自信,因此他才有了在《霸王别姬》演虞姬的想法。
如果不是他的固执和坚持,他完全可以出演《霸王别姬》。
不仅能集齐了第五代导演,作品厚度,都让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可谁让他是姜文呢?
在电视剧领域,姜文也没闲着。
1993年,他主演了《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剧当年也是家喻户晓。
对了,他10岁时就和12岁的英达,成为朋友。
英达是中国情景喜剧的教父,当年《我爱我家》正在热播,姜文如果想深耕电视剧领域,也会顺风顺水。
此外,姜文在话剧领域,也是开疆拓土。
人艺老戏骨于是之,在人艺有两个得意门生,宋丹丹和梁冠华。
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人艺之外也有两位高徒,一个是李保田,一个就是姜文。
他刚毕业就在人艺排话剧,话剧对他之后拍电影,造成了深远影响,他拍的很多电影里都有话剧的影子。
多年后,姜文接受采访时直言:
“牛X的电影更像话剧。”
影、视、话剧三栖全面发展的姜文,原本可以成为影视圈的“三好学生”。
只要他足够听话,抱紧几位前辈的大腿,他一定会成为中国最红的男演员。
可是再漂亮的笼子,也囚禁不住自由飞翔的鸟儿的。
姜文不要做演员,他要做导演。
在片场,他就是最不省心的那一个,很多大导演对他是又爱又恨。
拍摄《芙蓉镇》时,姜文就总是改词,还拿着改完的词儿,拉着刘晓庆去排练,谢晋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拍摄《本命年》时,姜文一个硬汉演底层屌丝。
为了演出真实感,他提议拍一场倚着柱子吸烟的戏,来增加角色的脆弱感,导演黄健中也接受了他的建议。
拍摄《寻枪》时,陆川手写一封邀请信,请来了姜文。
结果姜文不仅要做主演,还要做监制,甚至自己拉来了投资。
但一个是新人导演,一个是想法极丰富的主演,你可以想象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陆川后来接受采访时形容:
“合作有如战时,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姜文也不惯着他,甚至隔空回怼他:
“我又帮他找钱,又当演员,又当监制,有这样欺负人的吗?”
拍摄《红高粱》时,姜文和初出茅庐的张艺谋就角色塑造的问题,从头吵到了尾。
两人一度不欢而散,外界也纷纷猜测他俩交恶。
但20多年后,张艺谋功成名就了,在《十三邀》里依旧很坦诚地说:
“姜文比我有天才。”
在《霸王别姬》试镜失败后,陈凯歌十分惜才。
他看出姜文的导演欲远大于表演欲,就劝姜文,导演到处都是,好的演员70年才出一个,你呀就好好演戏。
结果姜文就不信这个邪,
他找王朔要来了《动物凶猛》的本子,自己首次当导演,就拍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作品。
在艺术性上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霸王别姬》。
就这样,一个霸王倒下了,一个天才导演,站起来了。
02、
姜文很少曝光,也极少发表言论,他将自己拍电影的理念融进了台词里。
在《邪不压正》里,他饰演的蓝青峰得意洋洋地回答:
“(东街卖的醋)那不是我吃的醋。”
“您这醋还真够讲究的。”
“那可不,就是为了这点儿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
而这就是他对于拍电影的态度。
正常拍电影,导演都会拍摄足够多的素材,以便后期剪辑使用。
一般这个比率为1:3,即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导演拍摄的素材大概有6个小时。
可是姜文却“暴殄天物”,将这个比率提高到了1:15。
换言之,他拍摄的大部分素材,最后都是废片。
摄影顾长卫曾经劝他,你拍摄那么多,最后都要剪掉的。
姜文却我行我素,他就像蓝青峰一样,为了一点醋,可以包一顿饺子。
在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第一场澡堂洗澡的戏,他拍了足足3天,演员夏雨都快洗秃噜皮了;
马小军送爸爸那场戏,剧本上只有三行字,他动用了20辆坦克,10多架飞机,拍了半个月,最后从4个小时素材里,剪了3分钟放进电影里;
电影开场那首“革命风雷激荡”,为了还原立体声,他找来80人的交响乐团和100人的合唱队进行录制……
一切的努力,不只是为了拍一部精彩的电影,而是为了还原过去岁月里的颜色、声音和气味儿。
在拍摄《鬼子来了》时,姜文这类操作同样不少。
姜文读完原版小说《生存》后,随手拿出一张白纸,画下了小说中的村庄、炮楼、水库等场景。
然后告诉美工,就按图纸来搭景色。
电影中有大量农村戏,他让演员姜宏波先去农村体验生活,杀鸡喂猪全都做;
电影中有日本兵,他召集了一帮日本演员提前进行了半个月的军训,每天扛枪操练,站军姿就能站一个小时。
最后的结果是,这部电影遭遇禁映,姜文被罚“5年内不能担任导演”。
5年后,姜文卷土重来,依旧“死性不改”。
在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时,他请来日本的久石让编曲,只提了一个简单的要求:
“比莫扎特的曲子好听一点。”
美术为了制造出姜文想要的效果,用几万方的黄土,将废弃车间里里外外喷了一遍,再风吹日晒整整一年,才拿去拍摄;
道具组找不到姜文想要的蒸汽机车,就活生生拼了一列火车;
电影中的一条河,实际是由三四条河拼凑拍成的,主角住的屋子,也是从几个相隔几千里的景拼成的。
最后的结果是,影片制作严重超支。
姜文东拼西凑,用超过5000万的成本,拍摄了这部电影,最后换回了1800万票房,遭遇了滑铁卢。
骄傲的姜文终于向市场妥协了。
他邀请周润发拍了《让子弹飞》,片中身后几个小弟也不乏一线大腕儿,恨不能将“我要赚钱”四个字写在脸上。
但骨子里的骄傲依然不变。
在拍摄《让子弹飞》时,他向另外两位男演员发出了邀约。
他给二位寄过去的除了剧本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东西。
不是片酬和支票,而是两封文言文,写成的书信。
那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撺出来的”,他觉得必须用这种方式,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影片开拍后,周润发才大呼“上当”。
每天拿到的剧本都不一样,台词随时变,愣是靠自己的经验撑了下来。
“六子吃粉”那场戏,姜文拍了十万尺胶卷,而“三巨头鸿门宴”那场戏,姜文整整拍了35遍。
值得一提的是,“鸿门宴”这场戏开拍前,有三家酒厂找到姜文,出价几千万想在片中植入广告。
这部电影整个拍摄成本是1.3亿,比姜文之前任何一部电影都高。
姜文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这几千万的广告植入无疑是解了燃眉之急。
可是他很快恢复了冷静。
这是全片最高潮的戏份,如果三巨头正在精彩飙戏时,画面里突然出现了白酒logo的特写,观众会立马出戏,整部影片都会垮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姜文拒绝了天价诱惑,守住了艺术底线,一部经典商业片就此诞生。
《让子弹飞》里有句台词:“我是想站着,还把钱赚钱了。”
《让子弹飞》打破了当年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甚至被誉为是过去13年里最佳国产片,姜文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庆功宴上,面对投资老板杨受成递来的红包,他礼貌拒绝,转身还给对方包了800万。
可是赚得盆满钵满后,姜文却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
他说:
“从市场的角度看,《让子弹飞》是个好东西;
但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未必,因为它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人一辈子,不能只干容易的事儿。”
姜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原本他距离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只差“一步之遥”,可他却拍了《一步之遥》,活生生把自己赶出了商业片的大门。
这是一部充满梦幻色彩的电影,可是在普通观众看来,它却是一坨华丽的屎。
在拍摄《一步之遥》时,他找了好几个编剧,反复写一个剧本,美其名曰“刷漆”。
他找来超过2万人的群演,准备的服装超过了27000件。
为了拍一场大腿舞的戏,他跑到拉斯维加斯观摩,最后青睐黑人演员进行表演。
一番虎操作后,姜文砸了近3个亿,拍了个所有人都看不懂的东西。
最后只收获了5个亿的票房,赔钱赔到了姥姥家。
原本以为他经过这一次任性后可以“改邪归正”,没想到姜文立刻拍了一部《邪不压正》,来表明自己根本不在乎票房。
《邪不压正》是姜文继《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后的“民国三部曲”的收尾。
他不肯妥协,保持了一贯的艺术调性。
在拍摄《邪不压正》时,姜文觉得许晴屁股好看,为此许晴苦练三个月瑜伽,就为了呈现最性感的臀部;
姜文觉得彭于晏的身材有一种雕塑的美感,彭于晏立刻苦练肌肉,在影片中赤膊上阵,展现给观众;
姜文拍摄屋顶时想要飞檐走壁的画面,剧组就跑到云南,修建了4万平米的屋顶,拍一次屋顶碎一次,只为了还原姜文心中最浪漫的画面;
姜文拍摄鬼子进村时,考虑到枪的高度是1米68,鬼子的身高普遍在1米6以下,为了还原真实他找来中学生扮演日本鬼子。
一番精心编排后,2018年,《邪不压正》的票房刚刚过了4亿大关,乍一看成绩还马马虎虎,但前一年《战狼2》大卖了56亿。
用冯小刚的话说,这个年代你票房不到30亿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03、
姜文的“信仰”。
有人说:姜文已经过气了,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
但在皮哥看来,恰恰相反,在这个缺乏真实表达的年代,姜文反而是中国大导演时代最后的倔强。
我们看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导演,几乎都丧失了再前进一步的欲望。
比如张艺谋。
这些年拍片产量惊人,每一部质量都有保证,今年的《满江红》更是破了45亿。
但他这几年拍的都是商业类型片。
电影技法上已经是炉火纯青,但电影革新上,已经止步于此。
比如陈凯歌。
这几年开始拍摄主旋律影片,还凭借《长津湖》破了国产片的票房纪录。
最近《伟大的胜利》也已拍摄完毕,他无疑找准了票房密码。
但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
比如冯小刚。
在经历了这几年的负面新闻后,锐气不再。
不仅不再怒怼网友,拍片速度也减慢很多。
这几年甚至开始拍摄网剧了。
结果《北辙南辕》《回响》都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曾经的商业片之王已经落寞。
黄建新,当年拍摄了“先锋三部曲”、“城市三部曲”,在第五代导演中独树一帜。
如今却网友调侃说被主流“收编”,拍摄了大量主旋律题材影片。
这些影片,无论卖座与否,已经看不到太多他个人色彩的影子了。
数来数去,似乎唯一值得我们期待的,只剩姜文了。
当别的导演都在用精彩的故事,讨好观众时,姜文却说:
“难的不是讲故事,难的是不讲故事。”
他后期的作品,几乎都在放弃讲故事,给观众还原一场场光怪陆离却又精彩纷呈的梦境。
当别的导演努力用少的预算博最高的票房时,姜文却说:
“预算?什么叫做预算?”
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用不计成本的方式拍摄。
在《让子弹飞》中,他也借角色之口为自己开脱:“赚钱嘛,生意,不寒碜。”
当别的导演用流水化的方式创作剧本时,姜文却说:
“好的台词,是能让观众一瞬间洞察到角色内心的,这样的台词才有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26年只拍了6部电影?
因为他会对每句台词进行反复打磨。
双关、讽刺、隐喻、象征等手法在他的电影台词中比比皆是。
以《让子弹飞》为例,一部片子就诞生过无数金句。
很多句子言简义丰,直到13年后的今天,很多社会事件都能套用这部电影中的句子。
某种意义上说,姜文拍得不是电影,而是人性。
难怪网友说,应该给《让子弹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姜文曾说:
“中国电影人,如果只想着怎么赚钱,怎么泡妞,那啥也不是!娱乐是什么?娱乐不是站街,那叫贱,我们电影人,不应该那么脏。”
“艺术应该纯粹”,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
回过头来看,姜文对待电影的创作态度,以及背后对艺术坚守的“信仰”,让他走上了导演的另一条大路。
与此同时,他也确实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也足以让很多大牌导演“脸红”。
虽然他的坚持,在商业化以及喜剧片大行其道的今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希望姜文千万不要气馁,更不要认输。
有太多有形的、无形的价值,是不能简单用票房来衡量的。
如今姜文也已60岁了,放眼演艺圈,他已经活成了一个“符号”,一面独特的旗帜。
他的最新作品《施剑翘传》也已提上了日程,可以肯定,他依然不会放弃个性化的表达。
他依然是中国大导演时代,最后的倔强。
我们好好珍惜,等待姜文再一次绽放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