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愚人节的时候刚上映了一部国产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大家有看吗?
这部电影猫眼开分9.2,豆瓣开分8.7,现在也高达8.4,成绩很亮眼,可以说是不少网友2023年最期待看到的国产电影之一。
盼星星盼月亮的,可算是蹲到了这一部国产黑马。
(相关资料图)
但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首日票房只破了1000万。
倒也不是没人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啊,主要还是排片太虐了,很多地方的电影院一天可能就只排了一两场,甚至更少,不少网友想看可能都找不到合适的场次。
跟《铃芽之旅》那种成熟的商业动画片撞档期,《宇宙探索编辑部》这种偏文艺题材的科幻电影也是很难不被挤压掉一些生存空间了。
只能说,喜欢故事片的网友们还是趁有排片的时候抓紧时间去看吧,看得人多了排片才有可能跟着多起来,哪天就下映了也不是没可能,别等。像这样的片子还是更适合在电影院里看,线上看终究是会折损掉一些韵味。
这些年被排片虐到的电影也不少,但像《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让人一天看不到就觉得心痒痒的电影还是蛮少见的。
毕竟,能从电影界知名“化缘大师”郭帆的身上薅下来羊毛的团队,这应该还是头一个。
而且是,不仅薅到了人家《流浪地球》剧组的宇航服道具,还把郭帆和龚格尔薅过来当了监制和制片人,甚至还让他俩在电影里客串了一下并且乐呵呵地给《宇宙探索编辑部》“随了份子”……
网友:要不说你们是科幻片呢,能让郭帆付钱,这可太「科幻」了哈哈哈哈。
分享一个热知识:他们从郭帆手里薅来的那个宇航服不仅是《流浪地球》里吴京饰演的刘培强穿的那一身,还是《疯狂的外星人》里的道具,是郭帆当年从宁浩手里薅来的。
咱就是说,这可是老“演员”了,科幻界代代相传(薅)了属于是。
薅到了这么个免费道具,还顺手薅到了俩免费演员,买一送二,不得不说,孔大山这小子在“化缘”这方面也确实是有点东西在身上,郭帆“化缘大师”的title后继有人了hhh(不是
去看过电影的网友们都知道,《宇宙探索编辑部》也确实是从里到外都透露着一个字:穷。
穷到各方面看起来都不像是部科幻片,尤其是不符合很多观众对于“科幻片”的预设。像什么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效大场面、让人热血沸腾的宇宙救世主设定、激烈的人物冲突等等科幻大片里的必备元素,它是一个都没有。
甚至还采用的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大量的手持镜头,主打的就是怎么不“专业”怎么来。用孔大山导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说《流浪地球》是科幻天花板,那这就是科幻电影的地板砖。
因为这种心里预设的巨大落差,很多奔着看科幻大片去看的观众就喜提了一种被骗了的感觉,觉得自己跟电影里花五百块买了根外星人骨头的唐志军没差别,目测这也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口碑两极化的原因之一。
但是就像有人喜欢语文,有人喜欢数学,这不妨碍另一部分对上脑电波了的观众爱这部电影爱得要命就是了。
看到有网友辣评,说这是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犯罪模式”,觉得它浪漫、深邃、宏大、深沉,充满哲思又哀而不伤,把高概念低成本的软科幻这条路走得很稳。
还有些网友直接表示说这部电影是浪漫主义荒诞神作,大荧幕上就该再多一些这种奇奇怪怪的灵气。
什么才算科幻?这其实不是某一两部艺术作品就能定义的概念。
毕竟官方都自我吐槽了,“这不科学”,《宇宙探索编辑部》本身也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而是讲述了一个以唐志军为首的一行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外星人的故事。
非要说的话,就是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问过的那个问题: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外星人吗?相信的话,这个故事就成立。
电影的英文译名“Journey to the West”倒是透露了一些和设定有关的信息,这四舍五入可以概括成一部《西(南)游记》,跟《西游记》原作比较类似的点就是,讲的都是一个人带着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和一群小伙伴踏上寻找终极答案的故事。
主角团里穷其一生都在寻找外星人线索的民间科学家唐志军(杨皓宇饰)可以对应唐三藏,头顶着一口铝锅还有点“疯病”的孤儿孙一通(王一通饰)可以对应孙悟空。里面那头追着胡萝卜的跑的驴,导演没说,南风盲猜一个白龙马吧(白龙马:?
不过当然了,光是这些噱头肯定还不够,最吸引网友们入坑的还得是这部电影里面的“发疯文学”,愿称之为(被现实折磨的)发疯人士必看电影。
因为只要看过就知道,《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种吃了毒蘑菇之后的幻视感,一整个就是精神错乱的大动作,疯但痛快。虽然终究要落回清醒的现实,但发疯的过程是美好且梦幻的。
官方的自我定位也很精准,直接比喻成神经病团建,每一个走进影院给他们的“宇宙功德箱”捐功德的观众,都是病友。
看电影找到病友的这种体验,还是很超前了哈哈哈。
反正都在发疯了,就没必要揪着合理不合理的问题不放了,格局打开,一切皆有可能。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里,有人说看到外星人来到自己的村子,还看到石狮子嘴里的石球突然发光。
有人自称捡到过外星人,还给人冻在了冰柜里,于是这些年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使命:在家等一个愿意花520块钱带它走的有(冤)缘(大)人(头) ↓↓
有人每天开着“宇宙飞船”游历四方,人送外号“陨石猎人”,来无影去无踪的,,没人知道他从哪来又到哪去,深藏功与名 ↓↓
有人站在半山腰头顶一口锅接受外星人信号,每天除了写诗和去广播站上班,就是等一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麻雀 ↓↓
有时候头部信号过载导致晕厥倒地了还会被村民当成“中邪” ↓↓
还有人每天看着电视机上的雪花点找规律,拿按摩头皮的“灵魂提取器”接受宇宙信号,还说电视上的不是普通的的雪花点,那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
为了不剧透过多南风就不多赘述具体的剧情细节了,总之就是这么一群在正常人看来脑子有病的奇奇怪怪的人凑在了一起,然后跟随信号的指引一起去找他们都坚信存在的外星人了。
听起来离谱吗?离谱就对了,他们这一路也没少因此被冷嘲热讽,就算是同行的秦彩蓉(艾丽娅饰)都觉得他们几个是神经病大聚会,什么宇宙信号,想想就荒谬。
但这个过程并不无聊,反倒是在一本正经地科普,中间还伴随着一些脑洞大开的荒诞笑点,会让人在“这什么鬼”和“这也行”的精神状态中反复横跳。
是不是有种看《走近科学》的既视感?你别说,导演的灵感还真就是源自一些和外星人有关的真实新闻。
2013年山东的农民李某就自制了一个硅胶外星人并散播虚假消息,然后被当地警方以故意扰乱社会治安罪拘留了五天 ↓↓
民俗+民间传说的部分占了故事的主要框架,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科学的部分其实也是有迹可循,比如老式电视机没信号时的雪花点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的说法、参宿四变暗、日全食的表现等等,都能找到一些对应的解释。
除此之外,让网友们感慨最多的还是片中出现的大量的古典音乐和诗歌,给这个满是荒诞戏谑的剧情赋予了很多浪漫和理想主义的色彩。
而且那些诗基本都是孙一通的扮演者兼编剧王一通本人创作的,文艺气息拉满,承包了电影里很大一部分的浪漫点,能get到的人就很难不被这种诗意冲击到。
主角团们在追寻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无外乎就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又是从哪里开始?它是否有尽头?
都是些相当宏大的哲学问题,但被很巧妙地拆解进了那些简单常见的意象的里,最终在虚幻和现实的交错中告诉你一切的答案。
暂时找不到答案、因为不被理解而觉得孤独也没关系,就像李雪琴影评里写的那样,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但知道脚下有路就行,我们也总能找到能够一起“发疯”的同伴。
虽然电影有结局,但故事的结尾其实是很开放性的,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有人通过电影里的伪纪录片视角,共情了主角团的那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可以为了理想付出一切的偏执,在巨大的共鸣和震撼中落泪;
有人通过电影看到自己,在各种奇妙的意象和隐喻里接收到了疲惫现实生活里久违的信号,想要重拾被自己搁置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人看到了对于旧时代的种种致敬,也有人看到了中式科幻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不管看过之后喜不喜欢这部电影吧,都很难否认《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内容上的开创性,还是希望这样一部不那么主流的电影发出的信号能被更多和它一样奇奇怪怪的人接收到。
很适合最近觉得自己卡在人生的半山腰、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或者对这个世界又爱又恨的人观看,看完会不会重新爱上这个世界不好说,但应该能会解锁一些不一样的畅快感受。
简言之就是,发疯使人快乐,早疯早快乐,越疯越快乐。都拔到宇宙尺度上了,也就没什么可内耗的了。
小Tips:要是准备吃下这口安利打算去看了的话,记得选后排的位置,亲测观影效果更佳。
也没什么特别,最主要是坐后排看可能不那么容易头晕,平时不常看伪纪录片这种手持镜头的朋友记得抄笔记(其实也还好啦,不用提前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