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尘封十三载》和《他是谁》之间的区别,我发现张译太冤了
(相关资料图)
2010年,位于南都市新城区的家具城,突发一起命案。
江北区刑侦大队长陆行知,带队到达了现场。
一看到那具女尸,他的内心就升腾起隐隐的不安。
受害的女孩,通身都是冰冷的青灰色,双眼瞪圆。
她被摆放在浴缸里,一只手臂半抬,呈现出了慵懒的感觉。
但这样的姿势放在尸体上,却是异常的诡异,仿佛是经过精心打造的“艺术品”。
本就有些不安的陆行知,在法医老吕找到一支 HB铅笔的时候,彻底失态了
他想起了13年前,就是1997年发生的一起命案。
命案发生的地点,也是在这个地方。那时,新城区还未建成,还叫做老城东。
当时,被害女孩也被特意摆出了奇怪的姿势。
和周围的花瓶、布帛,在木式取景器的框架中,融成了一幅完美的油画。
重要的是,她的面前也摆放了一支 HB铅笔。
无论是HB铅笔,还是案发现场的布置,都预示着两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果不其然,13年后被害女孩的头绳上面,竟然发现了13年前受害者的头发。
这也表明,当初的凶手在沉寂多年后,再度出现了!
而迷雾剧场新作《尘封十三载》的故事,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01 开篇两起凶杀案
时间回溯到13年前。
1997年,陆行知还是刚刚到江北区刑侦大队的“菜鸟”。
上班的第一天,先是被师父卫峥嵘给撂倒了,后又因为在命案现场,看到受害人血肉模糊的脚趾,而大吐特吐。
那时,陆行知还不知道,刑警生涯中的第一案,竟然会足足困扰他13载。
离开命案现场后,陆行知开始跟着卫峥嵘走访调查,拿到了死者的资料。
死者名为柳梦,生前是一家歌舞厅的舞蹈演员。
她曾是一名昆剧演员,但因为种种原因,她瞒着家人离开了昆剧团。
命案发生的当天晚上,她给香港明星黄家杰做伴舞,之后还和他一同出席了庆功晚宴。
黄家杰对柳梦有意思,可柳梦对他却避之不及。
看他和助理在酒店外面等自己,她悄悄地坐上了出租车,扬长而去。
当时,南都市的老城区正在拆迁,一大半的住户已经搬走了,老城区变成了僻静又破败的偏远之地。
此时,柳梦一家还住在老城区。
她在老城区下了车,醉眼迷蒙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却没想到惨遭毒手,还被摆出诡异的姿态。
而这些姿态,需要尸体开始出现尸僵现象后,才能够固定。
也就是说,凶手在现场最少待了两个小时,可谓是十分的嚣张。
在经过一系列的排查后,卫峥嵘和陆行知把目标锁在了姚乐的身上。
姚乐,是柳梦的追求者,很有可能会因爱生恨而对柳梦痛下杀手。
他不仅有动机,也有充足的作案时间。当晚,他也出席了庆功晚宴,但中途离开了。
除此之外,他还有异装癖,喜欢穿女人的衣服弹吉他,心理可能有问题。
这几点关键之处,让姚乐的身上有了重大的嫌疑。
然而,就在师徒二人准备将他带回警局调查之时,他却早已离开了南都市。
时间回到2010年。
经过走访调查后,陆行知查到了家具城受害女生的资料。
受害者名为王楠楠,也是一名舞蹈演员,独居在一套三居室的出租屋,还有一辆红色轿车。
因为在她的身上发现了柳梦的头发,所以刑侦大队把13年前的凶杀案和这起案件并案调查。
陆行知想找师父卫峥嵘帮忙,可卫峥嵘早已退居二线,不想“掺和”此事。
只是,作为13年前的命案主理人,卫峥嵘为何会在案件悬而未决时,就退居二线呢?
对王楠楠的社会关系进行深挖之后,当年“柳梦案”就有着重大嫌疑的姚乐,重新进入了陆行知的视野。
02 迷雾重重
时间再度倒回1997年。
“逃之夭夭”的姚乐,又返回了南都市。
他在大街上闲逛时,被带着儿子吃“乡村基”的卫峥嵘瞧了个正着。
经过一番围追堵截,姚乐被抓回了警察局。
在他的包里,卫峥嵘找到了一支HB铅笔。
不管是作案动机,还是作案时间、出逃时间,以及关键的铅笔,似乎都在表明—— 姚乐极有可能是凶手。
然而这个时候,继柳梦后的第二个受害人,出现了。
死者名为杜梅,是老城东附近电机厂的工人,独自带着女儿生活。
她曾在大富豪洗浴中心,做过舞蹈演员。
她的尸体也被摆成了一个十分不自然的姿势,双手被绑在了柱子上,右脚被绳索吊起。
同样的,案发现场也放了一支HB铅笔。
这已经是两个时空里,出现的第三支铅笔了。
而杜梅的死,洗清了姚乐的嫌疑。
13年后,改名为姚铄的他,却又牵扯到了王楠楠案件中。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另有阴谋?
时隔13年后凶手再度出现,退居二线的卫峥嵘终是难忍对真相的渴望,同意了陆行知的提议,加入了专案组。
而这对师徒再度联手,这一次能否彻底查明真相呢?
随着剧情的发展,1997年的系列凶杀案,除了柳梦和杜梅,还有更多的受害者陆续出现。
而2010年的凶杀案,受害者也仍然在增加。
两个不同时空的凶杀案,竟然牵扯出了同一批的嫌疑人。
曾是流氓惯犯的马成群,拥有油画《人间乐园》仿制版的杨哲,和杜梅有着情谊的郭胜利,郭胜利的手下“细虫”曲振祥,似乎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
尤其的杨哲,总是喜欢打探陆行知的办案进展。
不过,与此同时这些人却也带来了,许多关于13年前旧案的新线索。
除了侦破案件,《尘封十三载》还用大量的笔墨,着笔于卫峥嵘和陆行知的个人生活。
卫峥嵘和南大实验室的研究员白晓芙,关系非同一般。
两人都是彼此的初恋,当初种种原因而致使两人各自成家。只是后来,卫峥嵘和妻子离了婚,白晓芙和丈夫也处于分居状态。
按照一般的故事发展,两人在之后或许会走到一起。
可13年后,白晓芙却死了,卫峥嵘则回归了家庭。
白晓芙的死和当初的凶杀案是否有关联?
她的丈夫张司城和儿子张山山,又去哪里了呢?
这些问题还萦绕在观众的心头,陆行知的婚姻却又给观众再添一个疑问。
当初蜜里调油的陆行知和妻子杨漫,13年后竟然离婚了,原因是为了女儿陆安宁。
陆安宁并非是两人的亲生女儿,而是受害者之一杜梅的女儿。
也是除了受害者之外,唯一近距离接触过凶手的人。
从她的身上,陆行知又能找到了多少有用的线索呢?
又是因为什么,让陆行知和杨漫选择了离婚?
03 剧情走向稳当,但观众害怕了
《尘封十三载》的故事进展,已经过了一大半。
但前面提到的诸多谜团,仍然困扰着剧里的主角,以及剧外的观众。
真凶到底谁?
这个关键的问题,目前也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
为此,不少观众调侃,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他是谁”。
因此不少观众觉得,开头高能,中间又紧扣故事主线,《尘封十三载》应该是稳了。
它的评分,也从一开始的7.9分,在一天之内涨到了8.1分。
不过,一些观众仍然心有余悸。
他们已经被《他是谁》的烂尾,坑到患上了 “烂尾综合征”。
毕竟这两部剧,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了。
同类型的侦探悬疑剧,所讲述的都是横跨十余年的悬案。
同样是“老带新”的双男主配置,甚至连主角的姓氏,都是如出一辙的“卫”。
这很难保证,前者不会重蹈覆辙,步后者的后尘。
想当时,《他是谁》一经上线,就备受无数观众的关注和期待。
不仅是因为它一度和《狂飙》对标,还因为有张译镇场。
前8集的内容,也确实是相当的精彩,堪称“王炸”。
故事的节奏紧凑且明快,案件一个接着一个,打得人措手不及,好在破案破得也快,看得观众直呼过瘾的同时,也大呼: 脑子要不够用了。
但8集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让观众一头雾水。
这是不查案了,16集的内容就看卫国平和聂小雨如何谈恋爱?
南大碎尸案的真相呢?
直接用幻灯片报告案件的最后进展,也就算了。
怎么还莫名其妙地,便牵扯到境外势力了?
可以“水”,但也不能“水”到连故事主线,都完全瞧不见,摸不着吧。
高能的开头,仓皇的结尾,让整个故事堪称虎头蛇尾,狗尾续貂。
也因为烂尾烂得出其不意,烂得彻底。
《他是谁》的豆瓣评分,一路从最开始的8.1分,“狂飙”到了如今的6.0分。
观众也犀利地吐槽道, 已经不是问凶手“他是谁”了,而是凶手“爱谁谁”了。
除了吐槽剧情的,也有人吐槽张译的演技。
不少观众认为,张译在人物的塑造上,已经有“脸谱化”的趋势了
演来演去,都是公安、民警。
而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几乎都是偏执,大公无私,断情绝爱。
没有丝毫的新意。
甚至,这3年的角色比10年前的角色,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建议他好好沉淀。
但是,《他是谁》的烂尾,能怪张译吗?
其实,不能。
04 剧本的“锅”,不能让张译背
《尘封十三载》和《他是谁》,有着大量的相似之处。
甚至,同样也对主角的个人生活着墨较多。
这也是观众隐忧“烂尾”的原因之一。
但在《尘封十三载》里,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和案件有着紧密的关联。
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有和案件直接联系的疑点。
卫峥嵘的初恋白晓芙,经手了凶手犯下第一起的案件;
陆安宁小时候的种种异常反应,都被陆行知的妻子杨漫注意到,而后告知为陆行知,让他有了更多查案的方向。
剧情层层推进,叙事有条不紊,没有多余的配角,也没有冗长的感情线。
两个男主的性格,前后还有巨大的反差。
而这种反差,也被陈建斌和陈晓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些都是《尘封十三载》的评分,不降反升的原因。
也是目前为止,和《他是谁》的最大区别所在。
但这些区别, 并非是演员的功过,而是编剧的能力深浅。
简而言之,一部剧的好坏,关键在于编剧。
《他是谁》的剧本,在8集之后为什么会拉跨?
那是因为前后剧情的编剧,压根不是一个人。
根据编剧之一的吴迪所言,前面的8集内容,是他和另一个编剧李芳,根据《平凡英雄1996》而改编的。
之后的篇章,则是剧本总监孙阳倾情打造的“力作”。
他是这样形容,之后的故事情节的: 缠绵悱恻的爱情,娓娓道来的悬念,平淡如水的谜底。
不少观众以为,这是吴迪推脱责任的借口。
但在现实中,作为剧本灵魂的编剧,其实最没有存在感。
他们常常在各方的压力之下,被迫添支线,改主线,甚至改掉整个主要故事。
就像电视剧《春日暖阳》中,老戏骨和新流量爆发矛盾。
导演一句话,就让编剧把老戏骨的角色给写死,改变剧情的发展。
连知名编剧赵冬苓,也大吐苦水,表示作品《幸福到万家》被改得面目全非。
知名编剧都躲不过,只是编剧之一的吴迪,也无能为力了。
编剧都无可奈何,演员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他是谁》的“烂尾”,不能把“锅”甩到人家张译的身上。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人物,他可以发挥的空间实在是太少了。
结语:
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大概就是国内编剧圈的通病。
有数据显示,如今的青年编剧,过半的人都没有接收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这也导致,国内的编剧人才开始青黄不接。
不仅是原创人才,甚至是改编人才相当稀缺。
海岩,兰晓龙,刘和平,江奇涛等人,是圈内圈外都熟知的编剧大佬。
但现在的演艺圈,似乎已经没有观众所熟知的青年编剧了。
这或许也是,这些年国产剧再难出佳作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国内的影视作品,仍然没有明确的分级制度。
这导致国产影视剧的审核标准,并不统一。
许多故事的关键剧情,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被删减,以至于剧情衔接不流畅,故事发展莫名其妙。
开年巨作《狂飙》,就因为审核太严而删减了关键片段,以至于结局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在这样的审核标准下,许多作品的质量是大打折扣。
优的变良,良的变差,总难让观众所满意。
那国内的影视圈,怎么才能越来越好?
只有导演对剧情的把控,编剧对故事的编排,演员对人物的演绎,以及后期的审查、剪辑等等。
每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让国产剧“复兴”。
也因此,一部剧的好坏,不能全赖演员。
演员是重要的一环。
但其他的影视从业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