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影视 > >> 内容页

有人爱死有人被折磨死…诺兰三小时的《奥本海默》,是“神片”还是重复装X?

2023-08-31 20:16:40 来源:影视音乐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资料图)

暑期档进入最后尾声,一部影迷粉丝们翘首以盼的好莱坞大片,终于来了——

那就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弗洛伦丝·皮尤等众多明星主演的R级传记历史片《奥本海默》。

影片改编自曾获普利策传记文学奖的《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聚焦著名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公认的“原子弹之父”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 饰),展示这位天才物理学家充满矛盾的性格、出世才华对世界战争格局的影响,以及科学、政治、道德之间的纠缠关系。

影片8月30日(昨天)才正式登陆内地院线,比北美以及海外多地晚了一个多月,各种评论和口碑已经释出,新鲜感不会那么强,但无论对路人观众还是狂热粉丝来说,影响似乎都不太大。

导演诺兰还在上周亲自来华宣传,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目前该片在全球范围都叫好又叫座,全球总票房逼近8亿美元大关,内地上映首日票房近4000万,终结了《孤注一掷》连续多日的票房日冠地位。

目前猫眼平台预估的国内总票房3亿+。这个数字看着不高,但假如能实现,对于如今内地遇冷的好莱坞大片其实也算不错。

根据普遍出色的中外口碑(北美烂番茄新鲜度93%、爆米花指数91%,IMDb8.6,豆瓣评分从8.6涨到目前的8.8),以及观影后的感受,可以说,《奥本海默》还是一部质量出色的诺兰电影。

跟导演之前的作品调性一样,影片依然没有低估观众的审美和理解力,叙事上不把观众当傻子。并致力于从叙事结构上和人物的“主观性”体验入手,把如今拍不出什么花,容易成流水账的传记历史题材,拍出了形式特色和戏剧性强度。

同时,导演还在有意识修正口碑不佳的前作《信条》所存在的问题(叙事高概念玩翻车,脱离了广大观众的理解力),没有刻意制造概念门槛以突出所谓的“烧脑感”和“高格调”,而是专注展现奥本海默这个“人”本身,和他所置身的时代,手法为主题表达和人物刻画服务。

因此,此片的观影感受基本如导演所言,看之前不用特意了解物理学知识和美国当代历史背景,不做这些“功课”,也完全有能力看懂。

不过,作为一部由纯文戏构成的商业大片,片长长达三小时的《奥本海默》几乎都由快节奏、时间线来回跳跃的对话戏构成,所谓核爆大场面也采用了反常规方式展现,带着明显的诺兰风格。

跟完全追求放松娱乐,可以无脑嗨的好莱坞爆米花娱乐大片还是有很大区别。

某种程度上,影片“考验”观众的其实不是专业物理学的知识点和美国当代史,而是对这个天才科学家有无兴趣,对长时间、慢节奏文戏的耐受度,以及对诺兰表达手法的接受度(花哨的非线性叙事、铺满的配乐音效等)。

这也使得喜欢的观众基本上被征服,被影片的戏剧性强度震撼,为主题表达所感召。

但也有完全不感冒的观众会为叙事所“困”、为配乐所“疲”。

随着国内上映,这种分化评价应该也会越来越明显。

影片的多重时间线叙事看着很跳跃,其实能清晰分出两条主线。

一条是奥本海默年轻时在欧洲求学的学术发迹过程,以及二战时授军方代表(马特·达蒙 饰)之命,率领云集美国的物理学精英为美国政府成功研制原子弹,改变二战战局,成为国家英雄的成就登顶史。

另一条主线则是具有政治阴谋属性的“英雄受辱记”——一个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竟然因为莫须有的罪名指控,被政治批斗了。

二战后,奥本海默虽在科学界功成名就,但受美苏冷战的国际局势、国内盛行的麦卡锡主义的波及,以及保守派政治小人刘易斯·施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 饰)的阴谋暗算,陷入了一场长时间的秘密调查和审判:被指控为图谋不轨的美共分子,曾在原子弹研发期间向苏联泄露机密,有叛国嫌疑。

影片也牢牢抓住了两条主线的内在矛盾和戏剧性。

首先是科学成就和道德伦理之间无可避免的冲突和拷问。

奥本海默率领精英团队造出震惊世界的原子弹,实现人类历史上的军事技术突破,加速了二战结束。

但他在成功之后,却将原子弹强悍的“爆炸效果”与威慑力,视作灾难和惩罚的开始。认为自己不是英雄而是“死神”,“双手沾满鲜血”,内心充满了“是否应该”造出原子弹的道德挣扎和悔恨。

其次,则是科学和时代政治环境的纠缠,以及对人类内心复杂性的描述。

奥本海默的左派政治倾向,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在前期,他不顾同事劝诫参与左派活动,结交“美共”朋友,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身居学术象牙塔的精英科学家,主动与时代思潮共振,试图“做出改变”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

但经历了原子弹研制成果被政府军方全盘接收,科学家并没有多少发言建议权的“冷遇”,以及后期的政治攻击,也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说明——科学被政治裹挟,技术为权力所利用,恐惧扭曲共识乃至人性,其实也是一种悲剧宿命。

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的深刻矛盾,政治利益争端带来的悲剧,以及技术狂飙后究竟是进步还是毁灭......影片所提出的宏大、严肃命题,放到全球化开倒车,核废水排海,民意审判激烈,技术依赖和技术恐惧同步增加的当下生活,都可谓应景,构成了影片的时代警示意义。

除了主题和故事的严肃戏剧性,影片的展开方式则带着明显的诺兰特色。

最引人注目,也有不少争议的,是贯穿全片的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时间线的不断穿插和闪回,大幅降低了常规传记故事的流水账单调感,提升了悬念和节奏,也能展示人物前后境遇的冲撞和落差,进一步强化戏剧性。

影片开头就把奥本海默在冷战后被听证会审判,以及年轻时在欧洲求学却无法很好融入的片段交叉呈现。一边是在学界觉得憋屈,一边是在政界被暗算,一前一后,差不多奠定了这个人物拧巴、复杂的起点和终点。

随着时间线跳跃的剧情,观众会发现奥本海默的复杂性逐渐展开:

包括他不专一也有很多谎言的婚恋情史;他不那么圆滑,乃至得罪人的为人处世作派;他在政治上的轻信天真;对物理学天赋般的激情和才华,以及在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强烈道德愧疚……碎片拼图一块接一块,就这样拼出了这个人物自带矛盾感的面貌。

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物内心主观性体验的充分展现。

即便历史史实是客观的、有定论的,但诺兰对奥本海默的诠释,仍带着一种近乎痴迷的角色研究情感,致力于让观众体验这位天才科学家的一切感知和隐秘。

比较典型的,是影片使用了大量视觉意象和听觉音效,试图把日常生活“物理学化”,展现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看待世界,感知万物的方式。

片中,雨滴坠落水洼所激起的涟漪,宛如微小但绵延的爆炸;窗外些微的雨声和室内沉默压抑的空气,对奥本海默来说似乎意味着活跃的量子运动,它们迟早要冲破窗户和墙体,彼此交融。

到了万众期待的核爆火花,则呈现出了一种开创一切、吞噬一切、毁灭一切的古怪美感和令人恐惧的静谧气氛。在诡异的“沉默爆炸”中,原子弹炸开的,不光是实在的空气、土壤和建筑,还有奥本海默的灵魂和命运。

其次,诺兰也再次展现了他前期作品里对恐怖、惊悚元素的偏好,把宏大、严肃的事件场景“恐怖片”化。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演讲,在奥本海默的体验中,几乎等同于末日降临。躁动的跺脚与欢呼声震耳欲聋,与核弹在眼前爆裂无差。眼前的笑脸陡然变成了原子弹受害者的尸骨,明示出他自觉“释放出恶魔”强烈恐惧和道德歉疚。

在秘密审判室里,奥本海默突然赤身裸体接受检察官拷问的自我想象画面,宛如《闪灵》中的鬼屋囚禁。在检察官的言语逼迫下,他仿佛看见核爆火光的处理,也生动且强烈地展示了他所经受的身心折磨。

这些手法,配合扭曲、尖锐、紧张的音效与配乐,逼视人物双眼的大特写镜头,以及演员们出色的表演,都带来了很强劲的冲击力和情感波动。

《奥本海默》各方面强度如此,自然也有一些令人疲惫的地方。

首先是观看时间这么长,题材如此宏大,对话如此密集的纯文戏片绝对不会轻松,几乎没留给观众任何放空走神的空档。

再则是诺兰的典型手法带来的“劳累、混乱”效果。

对于这个不算复杂的人物故事,有些观众就会觉得没有必要把时间线切分得如此之碎,有点故弄玄虚的混乱之感。有些闪回镜头甚至有点啰嗦,是没必要的重复。

而且,在一个没有什么激烈动作场面的纯文戏里,影片贯穿始终且音量很大的配乐音效,也会给一些观众带来过度、滥用的不悦感受。

尤其是在这些声音都以尖锐、紧张的弦乐和电子音为主,听着很可能会太过“折磨”。

映前映后都是热点话题的裸露激情戏场面,看着也可有可无。

这些场面大多是作为名人私生活的“看点”,强调奥本海默和情人(弗洛伦丝·皮尤 饰)的亲密关系,但并不参与人物行为动机的塑造,也没有直接的剧情功能。

两人一边做爱,一边念梵文诗的设计,确实有“爱与死”交融的寓意,但还是略显僵硬,尤其咱们看的还是经过特殊“净化”处理的内地公映版本。

最后一小时,奥本海默遭遇听证会和私人不正当审查的大戏,对比前面的物理学界“群星闪耀时”和激动人心的“建核大业”,气氛坠入谷底,影调上也采用了压抑的黑白画面。

导演有意把这个受审过程拍得特别详尽,每一个环节,每一句拷问,每一个证人对谈,都事无巨细,希望观众产生跟奥本海默同时受刑的感同身受体验,暗指政治构陷的危害与对人的精神心理摧残。但从实际效果来说,也难免有一种拖沓感。

好在影片的演员表演都很出彩,个人戏、群像戏无一不是高水准,可以预定明年奥斯卡的表演奖提名。一众科学家角色都神形兼备,哪怕是只有几个镜头的小小配角,也没有掉链子的。

饰演奥本海默的大男主基里安·墨菲,表演极为传神、到位。他不光大幅瘦身在身形外貌上贴近原型(成片效果也确实很像),还成功诠释了这个人物有点神经质的的复杂性和他作为杰出科学家的天才魅力。

当他的蓝色双眸凝视镜头,或是低头独自思考时,时常会有一种带有神性悲悯感和敏感脆弱气息,很有利于塑造人物。这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了。

“钢铁侠”唐尼则饰演片中最招人恨的反派——一个心胸狭隘、擅于伪装诬陷、品德败坏的政治阴谋家。

发际线极高,戴着大眼镜,满脸皱纹的老头政客形象,几乎“认不出是钢铁侠”,可谓改头换面。而他前期暗自记仇,中后期在众人面前装傻装无辜,最后彻底暴露愤怒和仇恨的表演,都很有腔调,小细节和大爆发的感染力都让人印象深刻。

女主艾米·丽布朗饰演奥本海默的妻子,戏份不多,但非常亮眼。短短几段场景,就能传达出她顽强、有主见、用情至深又有理智头脑的特质。

虽说她还是一个服务于奥本海默,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但对比诺兰之前作品里的女主角色塑造,还是有一定进步,也是这个男人戏里的一抹亮色。

饰演奥本海默情人的皮尤,除了贡献大尺度裸露戏,也在短暂的几场与奥本海默的身心交会戏中,展现出了心理学工作者背景的特质魅力。

整体来看,存在观感分歧的《奥本海默》依然是当今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精品。无论是制作(全胶片拍摄,核爆场面不用CGI坚持实拍),还是表达,都坚守古典主义的技术取向和社会表达的责任感。

在今年暑期档,跟玩转后现代,大拍女人戏的《芭比》一起,也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了。

(文/motion)

关键词: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01-2013 www.9774.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时尚网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954 29 18 82 @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吉中国时尚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