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影视 > >> 内容页

天天观速讯丨《他是谁》顾开岩失误?刑侦剧的固有偏见,男主是神,女主是拖累

2023-03-18 06:09:45 来源:影视音乐

这个女人没用?

《他是谁》审讯嫌疑人薛家健的剧情,让不少观众觉得主导审讯的顾开岩一角犯了“重大失误”,“坏事”、“不行”,居然将一个强奸案审成了猥亵案?

甚至,因为“猥亵案”缺乏报案人,嫌疑人薛家健连拘留都可以逃脱,为了给警方争取更多破案时间,顾开岩只好从其使用乙醚袭警入手按住对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段剧情之后,剧中角色对审讯结果显然不满意,顾开岩的搭档直言他们会被同事吐槽“没用”,剧外也有不少观众认为薛家健脱罪是顾开岩审讯失误。

薛家健案暂时停滞,锅真的在顾开岩吗?

客观来说,作为预审人员,她没有审出嫌疑人所犯罪案真相,便是一场失败的审讯,但从审讯逻辑与行为模式来捋,顾开岩其实很专业,核心问题不在她身上。

我们仔细回看一下薛家健案。

薛家健是因为涉嫌实施碎尸案被捕,在逮捕薛家健时,警方握有三方向的证据。

一是受害人疑似薛家健所在医学院的学生余爱芹; 二是薛家健经常使用的教室中藏着受害人遗骨; 三是薛家健面对警方调查有逃跑行为。

这三条证据都指向薛家健有嫌疑,却并没有一条证据能直接证明薛家健主导了碎尸案,所以,顾开岩的审讯方式让薛家健主动暴露问题为主。

看似顾开岩一直在问零碎的信息,实则她在不断复盘薛家健的行动轨迹,让嫌疑人自己暴露逻辑问题,并从他的供词中找到漏洞击破。

顾开岩初审时的重点,可以用一句台词总结:你认为我们发现了什么?

她不透露警方已经掌握了哪些线索,而是让行为异常(袭警逃跑)的薛家健主动交待,或者让他猜测警方掌握的证据,从而针对性的用谎言应对。

不清楚真相的谎言,反而最容易出现漏洞。

这一点,在顾开岩提到乙醚时便有所体现,站在上帝视角,观众很清楚当时警方调查的重点并不是乙醚,甚至没人考虑过乙醚还能有什么其他线索。

但薛家健听到乙醚时,明显开始慌乱,不断回避顾开岩的质问,在已知薛家健实施过多起强奸案的情况下再回看这一段,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站在碎尸案的角度,乙醚似乎无关重要,可若站在强奸案的角度,乙醚却很可能是重要作案工具,从薛家健使用乙醚时的熟练度来看,他显然不是第一次用。

如果薛家健曾经用乙醚犯过罪,接下来的审讯他便容易预设“警方可能掌握了我用乙醚作案的线索?”、“是不是有受害人报案了?”,我要怎么回答?

当他认为自己罪行已经暴露时再进行周旋回答,马脚就露出来了。

如果薛家健以前没有用乙醚犯过罪,给了真实的回答,那么警方也可以排除一个可能深挖的线索,在这里,顾开岩的审讯逻辑是正确且全面的。

包括前面询问薛家健教室相关的问题,目的都是一致的。

然而,卫国平为了快速将薛家健与碎尸案联系起来,暴露教室藏尸骨的证据,打乱了顾开岩原本审讯节奏,顾开岩只能选择叫停。

后续警方找到抛尸目击者,才真正让薛家健与碎尸案有了直接关联,但这一证据因为强奸案浮出水面出现变数,顾开岩审讯重点回到确认其行动轨迹。

但第二次审讯时,卫国平再次以相似的方式打乱了审讯,不仅将警方掌握的证据完全暴露,还同时透露他被捕是因碎尸案,且涉嫌88年连环杀人案。

这些举动,存在两个风险。

一个风险是口供无效,既有诱供嫌疑,也有导致冤假错案的可能。

这一点吴教授在培训课上已经解释的很清晰了,当审讯者已经认定了嫌疑人是什么成份,出来的结果便存在变数,这是很多人不自知的“恶意”。

即审讯者的认定是正确的,那么这份口供在法庭上也可能被视为无效,类似的情况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也是审讯方式需要规范合理的关键原因。

另一个风险则是失去主导权,让嫌疑人摸清警方掌握的证据,反向脱罪。

审讯薛家健失败,关键原因便在第二个风险。

他从卫国平透露出的证据确认自己是因为涉嫌碎尸案被捕,如果他是碎尸案的主谋,这些证据的确能让他畏惧,但若他不是,只会松一口气。

薛家健OS:原来我是被误抓的啊,他们根本没发现那些强奸案啊!

此时已经他处于肆无忌惮状态,顾开岩显然也发现了这一点,在第三次审讯时,她一改谨慎态度,采用了卫国平之前使用的“冒进”审讯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借证据链不足的碎尸案给薛家健施加压力,让他主动交代强奸案。

为什么说审讯方法“冒进”呢?

因为警方已经知道目击证人可能提供了假口供,也因为警方此时掌控的强奸案证据更不足,甚至因为社会压力没有报案人,一旦薛家健反应过来,便能用道德问题给自己脱罪。

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他承认猥亵就可以无罪释放。

因为没有报案人,警方无法深入调查,具体犯罪行为全由他说,而猥亵的通俗概念很广,他甚至可以用“摸一下、抱一下”来进行定义,非常无耻。

如果说顾开岩在审讯过程有什么“锅”的话,也只有三审时选择了冒进。

但注意当时的情况,警方已经获取了薛家健作案时间不足的证据,碎尸案很难跟他挂钩了,而卫国平透露的信息,又能让他判断警方无强奸案的证据。

如果继续按之前的节奏审讯,薛家健会用车轱辘话一直熬到审讯时效结束。

七话觉得,顾开岩的冒进也是最后一搏,打一个目击证人尚未承认提供做了假口供的时间差,也是打一个薛家健没完全反应过来的时间差。

可惜,薛家健的狡猾,让她的最后一搏失效,如今想突破强奸案,只能单独立案,从相关证据、受害人方面入手,没办法完全由审讯破案了。

综上来看,在整个审讯过程,顾开岩是小失误,真正导致审讯翻车的其实是两次打乱节奏的卫国平,他已经把锅给砸了,顾开岩又怎么能做出饭呢?

然而,《他是谁》的部分观众,或者说刑侦、悬疑题材的很多观众,可能受过往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都存在一些固有偏见。

经常视男主的“神”,看女主或女性角色为“拖累”。

第一次审讯时弹幕几乎一水的批判顾开岩,替卫国平打抱不平便是典型写照。

跳出角色光环纯粹看审讯方式,明显顾开岩专业、理性、循序渐进,卫国平则因为心结问题带着激进、偏见,可观众却下意识觉得顾开岩才是拖后腿的那个。

后续剧情证明,这几场审讯戏份除了为了突显案件复杂度,编剧还埋了一个点出卫国平自身问题的暗线,并在第8集得以点破,实现人物与故事立意的升华。

卫国平就是有问题的那一个,但刻画男主的缺点,并不是抹黑角色,而是通过这一缺点挖掘人物更立体的一面,呈现他多年来的痛苦与挣扎。

观众会因为卫国平前期有心结而厌恶角色吗?并不会。

观众只会觉得这个人物更丰满了,但因为主角、配角不同的光环,因为过往男主与女性角色在刑侦题材不同的印象,观众下意识带着滤镜与偏见。

滤镜给予了男主,尤其是演员口碑好的男主,在问题完全点破之前,他犯再多错误,都有很多观众不愿意承认,偏见给予了女性角色,更习惯性认为问题出在她们。

在两者皆有失误时,也更倾向把锅甩给她们,这种因长期受刑侦作品规律影响而产生的滤镜与偏见,与吴教授笔下的“恶意”,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不可否认,很多影响作品里的女性角色刻板且工具化,我们需要批判,编剧需要反思,但对于《他是谁》顾开岩这个角色来说,或许我们需要少点偏见,多点欣赏。

关键词: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01-2013 www.9774.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时尚网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954 29 18 82 @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吉中国时尚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