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的火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五年前的夏天。
2018年的暑期档撞上了世界杯,全网热度都聚焦在绿茵场上,就在电影市场还在犹疑等待时,《我不是药神》出人意料地跑成了一匹黑马。
《我不是药神》进行了三轮点映,有节奏地通过口碑达成破圈效果。第一轮“千人点映”,形成业内口碑好评,第二轮大规模点映,影迷群进行口碑扩散,到了第三轮点映,社会讨论达到峰值,在工作日的情况下,上座率达到了40%以上,以9.1%、10.9%的排片,拿下43.1%、52.1%的票房占比,之后提档上映,首日票房1.6亿,最终收下31亿票房,成为2018年暑期档票房冠军,也是目前现实主义题材票房天花板。
(资料图)
《我不是药神》
五年后,同样的爆款路线,《孤注一掷》也走了一遍。同样是点映期火爆,同样是现实题材引起热议,同样是不断打破纪录的票房成绩,以及,同样脱胎于坏猴子的“72变电影计划”。
可以说《我不是药神》和《孤注一掷》的成功,给中小制作水准电影提供了以小搏大的机会,也让现实主义题材成为市场热门,不过,市场在期待下一个黑马的同时,也在观望这套爆款秘诀能否再次被复刻?
《孤注一掷》的狂飙之路暑期档不到最后一刻,一切皆有可能。
就在行业纷纷猜测《消失的她》有可能成为2023年暑期档票房冠军之时,《孤注一掷》横空出世。点映当天1.72亿,点映3天5.37亿刷新中国影史点映票房纪录,正式上映3天破10亿大关,最终票房预测不断上调,影史纪录不断更新——暑期档的热闹局势因《孤注一掷》更显变化莫测。
自上映后,《孤注一掷》的排片占比保持在40%以上,票房占比一直保持在60%左右,得益于高歌猛进的《孤注一掷》,暑期档票房已超170亿,据拓普数据预测,暑期档累计票房预计将落点在190亿,同比上涨108%。面对超出预期的暑期档爆发式增长票房,拓普数据上调2023年全年最终票房,预计有望冲击570亿,这意味着电影市场将恢复到疫情前九成水平。
超高票房成绩背后,是《孤注一掷》对现实精准的洞察与判断。电影首次将诈骗产业链内幕搬到大银幕上,对不同类型的受害者的受骗经历进行了细致刻画,让观众代入其中,产生强烈的情绪。微博上,伴随着电影热映,“反诈”话题热度走高,“你遇到过的诈骗手段”、“看完孤注一掷你想起了谁”等相关话题下,网友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诈骗经历,强烈的表达欲背后在于电影切合了近两年日益高涨的“全民反诈”社会氛围。
《孤注一掷》在宣传期就打出口号,“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在保证电影娱乐性的基础上,提高了观众对于诈骗的警惕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从观众对《孤注一掷》的观影热情之中可以看出,电影的社会属性正在被挖掘,具备话题性的现实题材成为观众的兴趣所在,《消失的她》《八角笼中》等高票房电影的成绩也在暗合这套爆款理论。
当然,观众对于现实题材的兴趣并非突然乍现,其市场潜力一直不可小觑。
坏猴子看清“现实”2018年,《我不是药神》的火爆就是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一次强烈呼唤。
聚焦于医药有关现实困境的《我不是药神》,以主角程勇在买药卖药过程中的成长转变促使观众对人性复杂、医疗环境产生思考,完整丰富了观众对于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需求,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五年过去了,《我不是药神》依旧保持着不错的成绩——豆瓣上,有210万人打出9.0的高分。
甚至,电影引发的讨论盖过了电影本身,电影的社会性超越了娱乐性,《我不是药神》之后推动了国家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社会措施的施行,在电影艺术的人文关怀层面,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打了个样。
而作为《我不是药神》的主要出品方,坏猴子敏锐地察觉到当下电影环境中观众的观影需求,从现实之中汲取电影灵感。例如,申奥的处女作《受益人》以骗保为题,在啼笑皆非的喜剧情节中插入网络直播乱象、女性生存困境等社会问题。
在现实问题中发现普通人生活困境,展现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并给予一定的现实关怀,可见,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满足影迷的内容需求的同时,还赋予了一部电影深刻的时代意义。
其实,从第五代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到第六代导演《三峡好人》《狗十三》,现实题材创作一直从未停歇。在社会进展过程中,消费观念、流行趋势或社会现象都在一点点形塑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内容创作,而电影作为大众最广为接受的文化消费,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另一种社会观察,投射着当下大众群体的思想变迁。
不过对于电影来说,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层面,“形式”亦有所进步。在市场化进程中,商业片优势明显,具备商业属性的电影更具市场竞争力,这也推动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向商业片方向转型。
在这一趋势下,运用剧作手段完成现实题材的类型化就成为电影行业亟待解决一个问题,让电影在现实题材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商业价值的提升,以及叙事的类型化,例如《受益人》的喜剧属性明显,《孤注一掷》的犯罪片特征显著,帮助电影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推动现实主义题材辐射面更广,触及到更多的观影人群。
《受益人》
坏猴子对社会现实主义商业类型片模式的成熟运作,为电影市场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作为一家电影公司,有足够的机会挖掘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现实话题,也更有底气带领有志于此的年轻创作者入场。
年轻的创造力年轻的优质创作者是中国电影蓬勃向前的重要动力之一,电影公司更是看重这一点。以坏猴子影业为例,2016年其开启了“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计划旨在扶持年轻有创意的本土导演,并签约路阳、文牧野、申奥、曾增、王子昭等10位年轻导演。
当下浮躁的电影环境里,甘心耗费以年为制作周期的时间来训练青年导演无疑是一件难得且稀缺的事情,它需要强烈的影视行业责任感,对青年导演的负责,恰是对电影行业的认真。
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曾在报道中坦言,坏猴子对剧本要求高,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都希望是成功的,并不是说单纯商业上的成功,而是本体上,包括艺术性,观赏性和商业性。“正如春耕秋收的农业文明时期,电影创作急不得,它真的需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
从坏猴子签约的几位导演创作经历中可以发现,在具备优质影片创作能力的基础上,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这恰恰是坏猴子所需要的青年导演特质——打破瓶颈和推陈出新的创新性。
《人民日报》曾在报道中提到,作为坏猴子影业艺术总监的宁浩认为“坏”不是一个负面的词,它跟创新有关系。“循规蹈矩、太乖的人是没办法搞创作的,创作要打破既定规律,才能有新的东西出现。无论在科研还是技术领域,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敢于怀疑某些规律,从这一点来说‘坏’代表的是创新的意思。”
电影需要创新给予源源不断的灵感动力,但是受限于目前监制或制片人中心制的创作环境,很多时候青年导演的创新意识被束缚,无法得到真正的表达,这也是青年导演在迈入电影市场后被指江郎才尽的一大原因。
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是保证青年导演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坏猴子在面对青年导演的项目时,双方建立在平等的关系进行合作,这保护了青年导演们的创作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情。
对于青年导演来说,进入电影产业,真正需要的并非电影理念的指导和调教,而是制作层面的帮助。资金匮乏,生产环节生疏,这些电影制作流程上的磨合往往会消耗他们的创作激情,阻碍他们的创作灵感,这才是目前很多青年导演面临的最大困难。
在采访中宁浩曾表示,“新”导演的“新”只是拍摄作品经历少,并不代表能力和思想有所欠缺,更多时候,他愿意做一个艺术指导,如果对方没有提出要求,他就尽量少的参与创作。“我总感觉我的工作就像陪练,导演是拳手,我是陪练员,接过你打过来的拳,找到你的路数,把你激发得更好。”
一个真正的“陪练”更多地应体现在对电影产业流程上的指导,提供全面的产业链服务,从制片到发行宣传,进行完善的系统操作,解决了青年导演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更快进阶为一名成熟的导演。在坏猴子,文牧野从《我不是药神》到《奇迹·笨小孩》的成长性就可以看出,其对于类型的驾驭更加娴熟,两部电影让他已经成为当下颇具影响力的商业片导演,同样,也能明显感觉到申奥从《受益人》到《孤注一掷》的快速成长。
《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受益人》《孤注一掷》
如此看来,《孤注一掷》成为今年暑期档的压轴黑马,看似意外,实际早有定数。
《我不是药神》是开始,但《孤注一掷》并非结束,坏猴子目前还有多部优质作品正在筹备,以及即将筹备完成,与B站合作的“哔哩哔哩X坏猴子73变青年导演计划”,由“坏猴子军团”执导的电影短片《大世界扭蛋机》已经上线。坚持慢工出细活的坏猴子,保持着旺盛的生产力,为市场和观众源源不断地产出合适的作品。
《大世界扭蛋机》
总的来看,作为三个月的大档期,暑期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年度票房最后定格在什么数字上,而《孤注一掷》的后续潜力则决定着暑期档的最终成绩,谁是档期最大的赢家尚未可知,但对于瞬息万变的电影市场来说,是否打破票房历史纪录不过是一个瞬间,更重要的是,在这瞬间之后,电影市场留下了什么,将去往何方?
或许在下一个爆款出现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得到确定的答案,但在答案揭晓之前,坏猴子和很多年轻的创作者们已经箭在弦上。